菲律宾目前遭遇严重台风袭击,600多万人受灾,美日这两大金主,却无动于衷,或者说仅限于口头支持。关键时刻,马科斯突然想起中国,表示中菲是朋友。显然马科斯选择性忘了就在7月,菲大型海警船还在黄岩岛附近海域,故意撞击中国海警船。
据央视援引菲律宾国家减灾委消息,自7月以来,连续台风袭击全国多地,造成至少31人死亡、600多万人受灾,数千个村镇受影响,基础设施严重受损,经济损失已达十亿人民币左右。
按理说,在这样的紧急关头,国际社会本应迅速响应,尤其是那些与菲律宾关系密切的盟国,比如美国、日本。毕竟,在战略合作、军事基地、经济通道等多个层面,菲律宾都对这两个国家“全盘敞开”。
然而,灾情发生多日,美日不仅未派出任何紧急物资援助,连一个象征性的声明都没有。与过去对乌克兰、以色列的“秒回应”相比,这种沉默显得格外扎眼。
展开剩余78%而中国方面尽管并未第一时间大张旗鼓地行动,但外交部公开表达关切,并表态愿意提供必要援助。这与过去中方在灾难中对菲律宾一贯的善意一脉相承:无论是2021年的超强台风救援,还是大米援助、食品包发放,中国在菲律宾最困难的时候,始终选择出手相助。
对比之下,马科斯该明白,“盟友”这个词,不能只看嘴上怎么说,还得看关键时刻谁在行动。
自马科斯上任以来,中菲关系大幅下滑,其核心原因就是在南海问题上全面倒向美方。军事上引入美军重返基地,在政治上不断在南海“挑事”,经济上频频打压中资企业,甚至直接叫停多个中菲合作的基础设施项目。
他想的是,通过紧抱美国的大腿,换来安全与经济双保险。但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
第一,美国嘴上支持,实际冷眼旁观。马科斯想靠美国“拉菲一把”,但美国的算盘打得更响:要的是菲律宾的地缘战略位置,却不打算为菲律宾的灾难“买单”。就像现在,菲律宾民众正遭遇生死考验,美国却连一句“支援声明”都不肯发。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从阿富汗到伊拉克,再到叙利亚,美国的盟友早该明白,关键时刻,美国最不可靠。
第二,日本“支援”只是障眼法,实则无能为力。日本在菲律宾耍的“援助把戏”看似风风火火,实则多为象征性装备。什么海警船、二手雷达、训练项目,看起来是支持,其实更多是“推销处理品”。连马科斯最想引进的军工合作都因为日本本身受宪法限制无法落地,最后只换来了一堆“废铜烂铁”。日本政治上高调支援,实质上却几乎没有兑现。
第三,经济领域盲目“脱中入美”,最终左右为难。为了迎合美国,马科斯政府在经济层面断掉了不少与中国的合作项目,比如高铁、港口、数字通讯项目。可美方承诺的“吕宋经济走廊”至今还是一纸空文。而近期传出的特朗普回归后对菲19%的关税政策,无疑更是雪上加霜。
菲政府对中国“关门打狗”,但美国却不愿真正投资建设。时间拖下去,不仅菲律宾基础建设继续滞后,在东盟内部的竞争力也将越来越低。
马科斯这一套“倒向美西”的路线图,走到现在,几乎每一环都出现了重大偏差。可以说,外交误判正是导致他今天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。
台风灾难不只是一次自然冲击,更成为检验政权民意的催化剂。
近期,在菲律宾中期选举中,杜特尔特家族再度强势崛起,其女儿莎拉的弹劾案也未能推进成功,反而提升了其政治声望。这背后,正是民众对现政府外交和经济路线的不满开始集体发酵。
菲民众正在用选票表达失望。一方面,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一个长期对中国友好的国家,突然要与邻为敌。另一方面,他们切身体会到“抱美国大腿”并没有带来实际利益,反而让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被动。
莎拉·杜特尔特在参议院逐步扩大影响,背后的支持者也开始把“中菲合作”重新搬上议程。如果未来菲律宾政局出现重大调整,中菲关系很可能会迎来新一轮修复契机。
在此次灾情的背景下,马科斯突然在国情咨文中声称:“菲律宾是所有人的朋友,不与任何人为敌。”一句看似温和的外交辞令,却耐人寻味。
是不是“觉醒”还不好说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意识到:美国靠不住,日本靠不上,中国不能得罪。
不过,仅靠一两句好听的话,是无法消除过去对中方的敌意与伤害的。毕竟一个国家的友谊,需要建立在实际行动上——是否停止对南海挑衅?是否重启中菲经贸合作?是否为过去的项目受阻给予解决方案?这些才是真正的试金石。
更现实的是,如果菲律宾再不调整姿态,那么等来的或许不是中方的善意回应,而是更多失去机会的代价。
台风来临,把菲律宾脆弱的基础设施和民众的困境暴露无遗;同样也让菲律宾政府对所谓“盟友”的真心看得一清二楚。中国与菲律宾是一衣带水的邻居,也是多年的贸易伙伴。
中方从未放弃和平相处与互利共赢的初心。但真正的朋友,不能是口头说说,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。接下来就看马科斯是继续充当美国棋子,在南海挑衅中国,还是悬崖勒马,回到以邻为善的现实主义轨道上。毕竟菲律宾不可能一边挑衅中国,一边还期望中方主动伸出援手帮助菲律宾。
发布于:河北省